域名的 TTL(Time to Live,生存时间)是指 DNS 记录在缓存服务器中保留的时间,设置合理的 TTL 值对域名解析效率、故障恢复速度和网络稳定性至关重要。具体设置多少秒合适,需根据域名的使用场景和需求来定,以下是常见场景的推荐值及分析:
- 缓存控制:TTL 决定了各地 DNS 服务器(如 ISP 的缓存服务器、浏览器缓存等)缓存该域名解析记录的时长。
- 更新灵活性:TTL 值越小,解析记录的生效速度越快(适合频繁变更 IP 的场景);TTL 值越大,缓存命中率越高,解析延迟越低(适合稳定运行的场景)。
- 推荐值:3600 秒(1 小时)或更高(如 86400 秒,即 24 小时)。
- 原因:
这类场景中,域名对应的 IP 通常长期稳定,无需频繁变更。较大的 TTL 值能让解析记录在全球 DNS 缓存服务器中保留更久,减少重复解析请求,降低服务器负载,同时加快用户访问时的解析速度(直接从缓存获取,无需查询源 DNS 服务器)。
- 推荐值:300 秒(5 分钟)或更低(如 60 秒、120 秒)。
- 原因:
当需要更换域名对应的 IP(如服务器迁移到新机房)时,小 TTL 值能让旧解析记录快速从缓存中失效,新记录更快生效,减少因新旧 IP 切换导致的访问中断时间。
注意:变更 IP 前,建议提前 1-2 天将 TTL 临时调低(如从 3600 秒改为 300 秒),避免旧缓存导致新记录生效延迟。
- 推荐值:60-300 秒。
- 原因:
例如域名指向的是动态调整的 API 服务器或负载均衡节点,需要解析记录快速响应后端变化,小 TTL 值能确保用户访问时获取最新的服务器 IP,避免请求发送到已下线的节点。
- 推荐值:60 秒或更低(如 30 秒)。
- 原因:
测试阶段可能频繁修改解析记录(如切换到测试服务器),极小的 TTL 能让修改立即生效,方便快速验证配置。
-
避免过度追求 “小 TTL”:
过小的 TTL(如 10 秒以内)会导致 DNS 服务器频繁向源服务器查询解析记录,增加源 DNS 服务器的负载,同时可能因解析延迟升高影响用户体验。
-
结合 DNS 服务商特性:
部分 DNS 服务商对 TTL 有最小值限制(如最低 60 秒),设置时需遵循服务商的规则,避免配置无效。
-
变更前的 “预热” 操作:
若计划修改域名解析(如更换 IP),建议先将 TTL 从高值(如 3600 秒)调低至 300 秒,等待 1-2 个原 TTL 周期(确保旧缓存已更新),再修改解析记录,最后根据需求恢复 TTL 值。
- 稳定场景:3600 秒(1 小时)或 86400 秒(24 小时)
- 变更频繁场景:300 秒(5 分钟)
- 测试 / 实时性场景:60-300 秒
根据自身业务的稳定性需求和变更频率选择即可,核心原则是:稳定优先选大值,灵活优先选小值。
以上文档是由香港云工作人员写给平台客户参考的,部分教程可能需要更新,特别是涉及数据安全这一块,请多方参考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与数据安全相关的命令,由于用户缺乏安全意识或执行了不太懂的命令导致数据丢失,与香港云无关,当然我们也会努力完善帮助文档。